“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”。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名砚淄砚,被誉为冠名砚之首

2023.06.21  

近日,“齐淄风华·百福骈臻”庆祝西泠印社建社120周年西泠百家淄砚铭刻展暨“孤山仰止”西泠先贤遗墨淄砚铭刻拓片展在位于临淄区的齐文化博物院开展。

“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”。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名砚淄砚,被誉为冠名砚之首

淄砚展

据悉,此次所展出砚台均产自淄砚宋坑,本着古人“砚不盈尺”的古训,甄选优质砚料,做工考究,集书、砚、拓为一展,尽显齐文化魅力。

中国四大名砚

文房四宝,砚居其一。清斋案头,视若拱璧。在中国,历史上一直是以毛笔蘸墨写字,作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向来密不可分。

砚台的起源,根据考证,最早的砚是半坡村遗址出土的研磨颜料的研磨器,1980年,大陆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,发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,其中有一方石砚,砚有盖,砚面微凹,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,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。很显然,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。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,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年。

“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”。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名砚淄砚,被誉为冠名砚之首

端砚

砚台历经秦汉、魏晋,至唐代起,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,开始以石为主进行砚台制作。特别是两汉时期人工制墨的出现,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,使砚台的发展更为迅速。其中,采用甘肃岷县的洮河石、广东端州的端石、安徽歙州的歙石制作的砚台,被分别称作洮砚、端砚、歙砚。唐元和年间,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《论砚》一文中已把端砚、歙砚、洮砚、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。

在四大名砚中,属端砚、歙砚、洮砚最为知名。端砚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(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),故名,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。端砚以石质坚实、润滑、细腻、娇嫩而驰名于世,用端砚研墨不滞,发墨快,研出之墨汁细滑,书写流畅不损毫,字迹颜色经久不变,端砚若佳,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,用手按其砚心,砚心湛蓝墨绿,水气久久不干,故古人有“呵气研墨”之说。

“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”。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名砚淄砚,被誉为冠名砚之首

歙砚 雅昌艺术网

歙砚驰名于唐代,据宋人洪景伯《歙砚谱》记载,唐开元年间,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(地名),见到山溪里,叠石如城,莹洁可爱,携归成砚,由此歙砚始闻天下。

南唐后主李煜视歙砚为“天下之冠”,第一次在歙州设置了“砚务”擢砚工李小微为“砚务官”派石工周全之,专门搜集佳石为宫中造砚。可以说,这是歙砚最辉煌的时代,也是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。

淄砚,冠名砚之首

淄砚,又称淄州砚,中国传统名砚,2006年3月,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《中国砚台全书》也充分论证,淄砚产于山东省淄博市,因古称淄州而得名 。

根据记载,淄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被誉为中国治砚鼻祖。《尚书·禹贡》中所载淄水淄石“土石黑,波若漆”,即是指现今淄川至博山一带的黑色淄砚石。另据报道,现藏于北京翰典艺术馆的汉代龟形淄石砚,是已发现的淄砚最早的存世实物佐证,故宫博物馆也存有一方汉代淄砚。

淄砚以其色泽美观、纹理独特、质地坚硬、墨迹鲜明等特点闻名于世。苏东坡称其为“淄石砚”,米芾称其为“淄州砚”,唐彦猷在《砚录》评述:“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”。意思是,淄砚与端砚、歙砚不相上下。

“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”。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名砚淄砚,被誉为冠名砚之首

明顾从义摹刻《石鼓文砚》天津博物馆藏

淄砚在宋代的地位极高。史料记载:“端石为砚甚佳,歙石名贵,至淄砚则云,石极名贵,品在端歙之上矣!”司马光则赞称:“淄砚逾于琼瑶,一砚价值连城”。陆游在其《蛮溪砚铭》中这样记载:“龙尾之群,淄韫玉之伯仲也”。故淄砚又有“韫玉”之称。

淄砚,具有研磨如锉,发墨如油,如金之声,如玉之润,用手扶之如婴之背,在历史名砚中有取胜首工的记载。古人品砚之色而质者有“端石尚紫,淄石尚黑”之说,可见古人已将端石与淄石并称,有“南端北淄”的说法。

对于淄砚的品质,扬中八怪之一高凤翰有铭文记述:金石学家张在辛送给高凤翰一块收藏了多年的老淄石,高凤翰对这块淄石爱不释手,请郑板桥题写了砚铭,铭文下方又补写了跋文。其铭曰:“不雕不琢,质仍其朴。老阜圭棱,亦如此卓。郑板桥”其文曰:“张卯君以此砚相赠,石质颇细润,因铭以识。老兴南阜,翰,左笔。”他对这方砚的评价是“老淄胜端”,即老淄石要胜过端溪之石。

北宋末年,因金人入侵,中华文脉南移,此后二百年间,淄砚一度沉寂。明清之际,淄砚重现生机,为文人所重。清乾隆年间,淄川县令盛百二素有文士之雅好,遂对淄砚历史与石质物理勘查研究,编著“淄砚录”一文,为研究淄砚的重要文献。

淄川千年砚洞:仙岩洞

关于淄砚开采的记载,目前发现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宋代江少虞编著的《皇朝事实类苑》:“淄州石门涧石,青黑相错如杂铜屑,理极细密,范文正公居白山以为砚,发墨类歙石”。

北宋临淄人王辟之《渑水燕谈录·事志》也记述:“淄州县梓桐山(亦为梓潼山,编者注)石门涧有石,曰青金,色青黑相杂,其文如铜屑,或云即自然铜也,理细密。范文正公……”

这两篇记载,记述了范仲淹任青州知州时到梓潼山石门涧取石做砚的事,有专家认为,后来淄砚在宋朝皇室的传播,与范仲淹的推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。

“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”。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名砚淄砚,被誉为冠名砚之首

盛百二《淄砚录》

清朝乾隆年间淄川县知事盛百二在《淄砚录》中记载:“形如卵。俗名凤皇子者为最,犹端溪之子石也。”意思是出自淄川仙岩洞(洞子沟)的韫玉砚形状像石卵,俗名叫做“凤皇子”,是砚石中最好的石材,可以和产自端溪的子石相媲美。

据专家考证,洞子沟地下埋藏了亿万年的一种青石,砚工取石凿成洞,洞深达五百余米,下分支洞若干,最长达数华里。洞内石分十二层,以固石和灰堂石为佳,石质各具特色。固石有油性,润泽似脂。灰堂石含铜,磨墨写字则闪金星,古人誉为“金星石”“金雀石”。仙岩洞开采的砚石为清黑色,石质软硬相兼,所制砚利于发墨又不易磨损。

“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”。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名砚淄砚,被誉为冠名砚之首

洞子沟砚石

洞子沟自清代至今不断有砚石开采。1932年12月《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》写道:“淄川砚颇有名,石出洞子沟山,在城东二十五。制砚者共四村,为大寓桥、小窝桥 、河东、洼子等,合计三四百余户。出品精致,畅销远近”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在政府关怀扶持下,淄砚生产和工艺得到相应发展,传统工艺得到初步恢复。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初淄川建立刻砚合作社,1972年,罗村公社建起了淄砚车间,1980年扩建为淄砚厂,专门从事淄砚生产,产品销往海外。

原中国书协名誉主席舒同先生在山东任职期间曾写下淄砚铭:出齐鲁,若桐叶;临池比绿天,逸思超物外 ,伴诗书春常在。对于淄砚的品质,后世如纪晓岚、刘墉、铁保、舒同、赵朴初等都大加赞赏并有题赞。

如今的淄砚,继承了千年传统工艺,因材施艺、精雕细琢,造型别有洞天,品种多达数十种。淄砚文化品位之高洁,艺术价值之独特,享誉大江南北,蜚声海内域外,远销德国、日本、韩国等国家及东南亚地区,倍受收藏家的青睐。

“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”。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名砚淄砚,被誉为冠名砚之首

启功先生题淄砚

- END -

777

文章评论